首頁 關于我們 新聞動態 供求信息 政策服務 創業指導 品牌入駐流程 聯系方式
                    經濟新聞
                    您的位置:首頁 > 新聞動態 > 經濟新聞 > 國際經貿短訊(2022)
                    國際經貿短訊(2022)

                    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際經濟形式可謂牽一發而動全身,世界格局與經濟政策的的每一個微小的變化都有可能掀起一場未知的風暴,國際貿易變成了一場看不見硝煙的信息戰爭。

                    為了幫助企業能夠更加方便、全面、迅速地了解世界各地經濟發展的新變化,我們將定期轉載發布重要國際經貿短訊,為企業提供參考。

                     

                     

                    1、能源危機導致大量德國企業減產,汽車行問題尤為嚴重

                    德國《商報》網站111日報道,德國工商總會(DIHK)一項調查指出,由于能源價格高企,17%的工業企業希望減產,約8%的公司計劃搬遷生產。DIHK總干事萬斯萊本(Martin Wansleben)表示,這些數字令人震驚,經濟形勢非常嚴峻,現在亟需一致的危機管理和更快的行動。

                    根據調查,59%的企業計劃將增加能源成本轉嫁給客戶,38%選擇投資節能措施。此外,企業融資狀況迅速惡化,汽車行業的問題尤其明顯,43%的汽車制造商和49%的汽配供應商表示財務狀況存在問題,認為面臨破產威脅的汽配供應商比例從1%增至3%;由于能源成本過高,16%的汽車制造商已經降低產量,17%希望搬遷生產;創紀錄的通貨膨脹、消費情緒低迷以及企業投資意愿下降令汽車企業對國內市場感到擔憂,將國內需求視為商業風險的企業比例從41%增加到58%;勞動力成本和技術工人短缺分別成為汽車行業的第二和第三大風險,64%的企業將勞動力成本視為風險,創下歷史新高。


                    2、受益于在華業務,寶馬集團今年業績創下紀錄

                    德國《商報》網站113日報道,寶馬汽車集團周四宣布,受益于其在奢侈品領域的地位及在華業務,第三季度汽車銷量近59萬輛,與去年幾乎持平。預計今年年底銷量將有所增加,年銷售額將略低于去年,有望實現修訂后的年度目標。寶馬今年取得創紀錄的業績,這歸功于其收購了合資企業華晨寶馬75%的股份。該股份二季度營收77億歐元,綜合凈利潤達160億歐元,同比增長60億歐元。寶馬首席執行官齊普塞(Oliver Zipse)表示,汽車業務的營業利潤率為8.9%,維持在全年目標的7%9%之間,這證明尤其在動蕩的條件下,寶馬在全球的中立定位和技術開放手段是成功的關鍵因素。寶馬計劃將繼續加大在華生產,中期目標產量為83萬輛。為此,將把X5 SUV的部分生產從美國的南卡羅來納州工廠遷至沈陽。其子品牌Mini計劃與長城汽車成立合資企業,生產也對美出口的Mini純電動車型。


                    3、2025年起歐洲汽車進口將超出口,中國成為電動汽車出口國 

                    德《經濟周刊》網站114日報道,隨著電動汽車轉型,德國汽車大國地位或成歷史,中國將保持領先。普華永道(PwC)研究顯示,自2025年起,歐洲汽車進口量將超過出口量,中國成為電動汽車出口國,一方面,中國汽車制造商擴大歐洲市場銷量,另一方面,歐美制造商也逐漸將電動汽車生產轉移至中國。2021年,歐洲汽車制造商從中國向歐洲出口了3.5萬輛電動汽車,今年將增至6.6萬輛。三年內歐洲銷售的近80萬輛汽車由中國生產,其中約33萬輛產自歐洲汽車制造商的中國工廠。這一發展趨勢意味著到2025年,歐洲內燃機和電動汽車進口盈余超過22.1萬輛,而2015年歐洲汽車出口順差為170萬輛。

                    德國PwC電動汽車主管J?rn Neuhausen表示,歐洲電動汽車區位面臨多重壓力,需克服供應鏈中斷、能源價格上漲以及美國和其他國家促進特定產業和供應鏈本土化等積極工業政策的影響。歐洲汽車制造商深受交付問題困擾,寄希望于高端電動汽車車型,而中國則向歐洲市場推出攜帶新技術和新理念的低價電動汽車。盡管今年前三季度德國汽車制造商在中國市場的份額增至4.1%,但在德國國內面臨的中國同行競爭越來越激烈,預計到2030年中國電動汽車在歐洲電動汽車的市場份額可達5%?!?/span>


                    4、歐洲零售業面臨供應瓶頸和消費意愿降低雙重困境

                    德國《商報》網站117日報道,伊福(Ifo)經濟研究所問調結果顯示,10月有近一半零售商報告客流量減少,四分之三報告供應瓶頸。受高通脹影響,特別是低收入人群購買意愿明顯降低。食品零售業受供應瓶頸影響最大,比例高達90%,建筑市場中有86%面臨供貨短缺,玩具零售商擔憂圣誕節生意,63%無法提供全類產品。對消費者購買意愿下降最感同身受的是家具零售商,80%報告客流量下降。


                    5、寶馬表示將與中國展開全面合作,推動中德伙伴關系發展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網站報道,寶馬集團董事、首席財務官彼得(Nicolas Peter)向媒體表示,寶馬堅持擴大對華合作,正努力建立中德伙伴關系,合作將促進全球汽車產業蓬勃發展,特別是在電動汽車和數字化方面。彼得稱,中國是世界最大的汽車市場,在中國寶馬能夠更加貼近客戶并發揮物流優勢。他還宣布,將與中國電池制造商寧德時代開展合作,目前兩家公司都正在匈牙利籌建新工廠。


                    6、雷諾與吉利宣布成立合資公司生產內燃機和混合動力驅動器

                    德國《商報》網站118日報道,法國雷諾周二宣布將與中國汽車制造商吉利成立合資公司,生產內燃機和混合動力驅動器,旨在推進未來的電動車領域與長期內將消失的內燃機業務相分離。合資企業包括17家工廠和三個研發中心,總部設在倫敦,共1.9萬名員工,計劃將于明年啟動。


                    7、9月德自華進口增長35%168億歐元

                    德國《商報》網站1111日援引聯邦統計局數據報道,9月德出口總額1421億歐元,同比增長20.2%,對美出口增長43.4%154億歐元,美國保持德最重要出口目的國地位。德主要出口商品是汽車和汽車零部件以及醫藥產品。9月德進口總額超1340億歐元,同比增長31.3%,自華進口增長35%168億歐元,中國依然是最重要的進口來源國。


                    8、瑞士將面臨住房供應不足的困境

                    瑞士《一瞥報》1110日報道,瑞士將面臨住房供應不足的困境。報道稱,導致瑞士出現住房供應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建筑用地價格上漲,利息上漲和建筑費用上漲。這些因素都會抑制供給。此外,民眾越來越希望能擁有更大的住房,俄烏沖突導致大量難民涌入瑞士。這些因素又都會刺激需求。因此,瑞士將面臨住房供應不足的困境。

                    報道稱,從2022年年初起,瑞士的富余公寓數由1.54%降低到了1.31%。據預測,到2024年,瑞士的富余公寓數更是會降到1%以下。因此,瑞士的住房價格和房屋租金都會上漲。據報道預測,到2024年,瑞士的房屋租金最多可能會上漲10%。


                    9、瑞信銀行將關閉其在瑞士的109個網點中的14

                    瑞士國家廣播電視臺118日報道,到20232月,瑞信銀行將關閉其在瑞士的109個網點中的14個。

                    報道稱,就此,瑞信方面給出的原因是,其客戶行為的轉變。據悉,越來越多的瑞信銀行客戶選擇使用瑞信銀行的網上或者移動端服務,而不再去其實體網點。

                    報道還指出,10天前,瑞信銀行還公布了大規模的集團改組計劃,而該改組計劃還伴隨著大規模的裁員。據悉,瑞信銀行將裁掉其全部53000名員工中的9000人。僅2022年,瑞信銀行就將裁員2700人,其中有約20%的裁員會落在瑞士。


                    10、鋰價暴漲沖擊電動汽車市場

                    《瑞典日報》1031日報道,自去年起全球鋰價大幅上漲,今年以來價格已上漲600-700%。鋰是制造電池的重要原料,市場擔心電動汽車產業將遭受打擊。托克集團(Trafigura Group)、特拉克斯(Traxys)、嘉能可(Glencore Pl)等大宗商品集團紛紛進入鋰市場,特斯拉正加緊投資開采鋰礦。美國鋰生產商Albemarle集團首席執行官Kent Masters表示,鋰市場正在逐步完善中,未來會產生相應的證券工具,鋰可以通過價格對沖合約進行交易。目前鋰市場的規模較小,年產值約為300億美元,相比之下銅市場的年產值估計達1650億美元。全球最大的鋰礦生產國是澳大利亞(54%)、智利(23%)和中國(10%),南美洲的鋰儲量最大。


                    11、英國開始逆轉量化寬松政策

                    英國央行于111日出售了7.5億英鎊的政府債券。這意味著英國將結束從2009年開始的量化寬松(QE)政策。英國也成為G7中首個出售政府債券的國家。

                    英國量化寬松政策始于20093月,該政策幫助市場利率維持在歷史低位,鼓勵消費者和企業持續借貸和消費,促進經濟發展。但作為一種臨時措施,英國央行一直在討論如何退出量化寬松。本次出售的7.5億英鎊政府債券僅為8380億英鎊債券總額的一小部分,這也是央行逐步逆轉量化寬松的一次嘗試。


                    12、英國宣布成立第一個大型商用鋰冶煉項目

                    117日,英國商業、能源和產業戰略大臣格蘭特·夏普斯(Grant Shapps)訪問提賽德(Teesside,英格蘭東北部城市)并在此宣布英國第一家大型商用鋰冶煉廠成立,該項目建成后將為電動汽車、可再生能源和消費技術應用供應電池級材料。

                    為提振區域經濟并實現政府將英國打造為全球最佳商業目的地的計劃,英綠鋰科技公司(Green Lithium)宣布在提斯港(Teesport)區域建設鋰煉化廠。預計項目建設期將提供1000余個建設崗位,建成后提供250余個長期高技能崗位。

                    當前,全球89%的鋰煉化產業分布在東亞地區,歐洲尚無一家該類型企業,該項目建成后將成為首家位于亞洲之外的鋰煉化項目。為此,英國政府向綠鋰提供了60萬英鎊贈款。

                    英政府認為在本地開展鋰煉化項目意義重大。一是鋰是生產電池的關鍵性原料,可靠的鋰供應對于英國的汽車和能源行業有著關鍵作用,在英國生產生活的各個方面,如智能手機、風力渦輪機和戰斗機生產中具有不可替代性?,F在,因市場動蕩和復雜的供應鏈使得關鍵礦產處于供應中斷的高度不確定性當中。二是到2040年時,預計對鋰等關鍵礦產的需求會比當前高4倍。

                    13、冰島威士忌通過進博會走向中國市場

                    據冰島《消息報》117日報道,上周末,冰島威士忌生產商 Eimverk ehf與中國保利酒業有限公司在上海進博會上簽署了合作協議。Eimverk成立于2009年,是冰島市場上唯一的威士忌生產商,近年來與多家冰島公司一起參加了上海進博會。Eimverk董事總經理 Haraldur Torkelsson說,我們對這項合作協議感到非常滿意,自2019 年以來我司一直致力于在中國開展營銷,這是一個令人興奮的成績。保利今年早些時候收到了我們的第一批試用貨,很快就賣光了。”  


                    14、越南木制家具出口面臨嚴重困難

                    據《越南經濟》1031日報道,美國和歐盟是越南木制家具主要出口市場,其中美國市場約占60%。由于持續高通脹,美歐居民普遍節省開支,而木制家具屬于非必需品,市場需求大幅下降。越南木材和林產品協會秘書長吳士懷表示,近幾個月來,家具企業出口訂單嚴重減少,特別是對美歐出口訂單。疫情嚴重期間,美歐客戶訂購大量木制家具,以防供應鏈中斷時仍能保障市場供應。目前疫情已緩和,但客戶庫存量很大,需要半年至一年才能消化完,導致新訂單減少。與去年同期比,美國、歐盟和英國的訂單平均減少逾40%。80%的家具生產企業表示,營收比去年明顯減少。


                    15、韓政府為加強海運產業競爭力,制定3萬億韓元支援方案

                    據韓國《紐西斯》114日報道,韓國海洋水產部114日表示,為加強海運產業競爭力,與相關部門共同制定了《根據行情變動加強海運產業競爭力的方案》,向海運產業提供3萬億韓元財政金融支援。

                    據海洋水產部透露,受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響,集裝箱船、干散貨船等海運費刷新了歷史高點,但今年以來,由于世界經濟蕭條、港口擁堵緩解等原因,海運費轉為急劇下降趨勢。明年船舶供給增長率達8.1%,超過吞吐量增長率(2.5%),預計集裝箱海運費將繼續下降。海洋水產部表示,雖然短期內韓國海運公司發生經營危機的可能性不高,但由于運費下降速度快,政府認為密切觀察市場變化情況的同時,為提高海運產業競爭力,有必要采取先發制人的應對措施。

                    具體方案包括,韓政府為支援高風險海運企業結構調整、收購合并(M&A)以及快速應對環境管制等,根據海運企業實際需求,建立1萬億韓元規模的危機應對基金。針對資金不足的中小船公司,將大幅下調投資資金費率和保證金費率,為企業節省2500億韓元,并準備緊急經營穩定資金500億韓元,以應對海運企業流動性危機。同時,海洋振興公社將在2026年之前確保最多50艘船舶,推進向韓籍海運企業租賃的公共船東事業(1.7萬億韓元規模)。


                    16、阿里旗下全球速賣通正積極進軍韓國直購市場

                    據韓聯社118日援引CNBC消息報道,阿里巴巴旗下國際電子商務公司——全球速賣通(Ali Express)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為增加韓國市場占有率,今年投資了100億韓元,在韓國推出三至五天送貨服務和產品降價服務。據美國國際貿易管理局(ITA8月份的報告顯示,去年韓國人在外國零售網站的直購規模為45億美元,比前年增長了10億美元。韓國消費者自30多個國家直購,其中41%來自美國,中國等其他國家企業的占有率也在不斷提高。報道稱,全球速賣通正在積極進軍韓國直購市場。據韓國消費者院去年8月統計結果顯示,全球速賣通與亞馬遜、iHerb、eBay、Qoo10已成為韓國人最常使用的海外直購五大網站。另據大數據分析企業TDI透露,截至今年9月,全球速賣通應用程序的韓國用戶數量達272萬,較年初增長了22%。


                    17、歐盟:美國《通脹削減法》有關電動汽車補貼的9項內容違反國際通商法

                    美國CNBC報道,歐盟認為美國《通脹削減法》中有關電動汽車補貼中至少有9項內容違反國際通商法。消息人士透露,歐盟27個國家的財務長官認為需要尋找對策應對該法案對歐洲的影響。

                    《通脹削減法》中規定只有最終在北美組裝的電動汽車才可獲得每臺最多7500美金的稅額抵扣。今后還要滿足使用一定比例以上在美國等地生產的電池零部件和核心礦物等追加條件,否則不能得到電動汽車補貼。因此被排除在補貼優惠對象之外的韓國和歐盟等一直表示反對。

                    歐盟表示,《通脹削減法》條款中將從其他國家進口的產品與美國和部分特定國家的產品差別對待違反了WTO的規定。歐盟執行委員會通商擔當執行委員8日在記者發布會上表示,歐盟國家作為美國的同盟國應該與墨西哥、加拿大等國享有同等待遇。

                    歐洲國際政治經濟中心所長表示,歐盟若想解決電動汽車補貼問題與其通過世貿組織不如通過雙邊談判解決。


                    18、韓國關稅廳在海外直購旺季將實施特別通關政策

                    據韓國關稅廳1110日消息,為迎接中國雙十一、美國黑色星期五等海外直購旺季的到來,韓國關稅廳將從1110日至年底針對快件、郵寄物品實施特別通關對策。根據2021年的統計,從1月至10月韓國海外直購每月平均件數為707萬件,但11月和12月平均每月為886萬件,增長了25%左右。為應對今年海外直購旺季,關稅廳將成立6個小組對各地海關進行支援,在夜間和周末加班處理進出口業務,對海外直購物品實施快速通關。為了讓國民能夠更快收到物品,關稅廳將與快件、倉儲等民間企業建立合作體系,增加配送車輛和人力。此外,關稅廳還將加大風險分析力度,重點抽查高風險物品,阻止毒品、槍支等非法、有害物品在海外直購旺季流入國內。


                    19、專家呼吁泰國加快簽署迷你FTA”

                    曼谷郵報113日消息,泰國業界呼吁泰國政府加快與國外地方省份簽署迷你自貿協定。泰國工業院主席Kriengkrai表示,迷你FTA”有助于推動泰國外貿發展,且程序比正式的FTA協定更為簡便,呼吁政府利用主辦APEC峰會的契機推動相關磋商進程。迷你FTA”是指泰國與外國地方政府簽署的相關經濟合作協議,目前泰方已與韓國京畿道、印度特倫甘地邦和中國海南省簽署了相關協議。


                    20、泰國港務局聯手華為建設泰國港口為世界標準智能港

                    每日新聞報道,在泰國港務局與華為科技簽署科技合作發展港口業務的備忘錄后,本次合作是數字領域的合作升級,將提供相關解決方案,包括可采用現代先進技術發展港口和物流業務,通過5G技術的應用,將有利于港務局打造連接世界標準的智慧港口。除了對智慧港口進行咨詢、規劃和設計外,還進行推廣和解決方案,以及將先進的通訊和信息技術應用到港務局的各項目中。雙方將建立戰略商業聯盟和創新合作模式,定期分享經驗,合作期為三年。


                    21、1—10月中俄貿易額達1539.38億美元

                    俄新社117日報道,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1—10月,中俄貿易額增長33%,達1539.38億美元,創歷史新高。其中中國對俄出口595.96億美元,同比增長12.8%;俄對華出口943.42億美元,同比增長49.9%。10月,中俄貿易額達176.37億美元,其中俄對華出口102.3億美元,中國對俄出口74億美元。分析認為,今年2月以來俄將大量產品轉向對華出口、中國企業利用西方企業退出俄市場契機大幅增加對俄出口為中俄貿易大幅增長主因。

                    22、俄外貿順差翻番

                    俄消息網1110日報道,俄央行數據顯示,1—10月,俄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順差達2571億美元,同比翻番。同期俄國際收支經常賬戶盈余為2154億美元,同比增長1.3 倍。此前彭博社表示,制裁背景下油氣價格高企助俄2022年收入增至創紀錄的3200億美元。

                     

                    文章來源:長沙貿促公眾號

                    国产探花欧美自拍,亚洲欧洲黄色小说视频,国产女播在线黄网,天天操美女肥b日日操人人看